有些父母因為忙沒時間在孩子身上投資,就希望孩子們能夠節(jié)約時間走捷徑,會根據孩子的話語或是表情進行推測,然后訓斥孩子。孩子說自己腿疼時,父母就根據他平時的行為,說“今天又在學校和同學打架了吧”或是“誰打你了?”“玩過頭了吧”,“你又不小心了”等等,孩子還沒說出具體原因,父母就憑自己的推測開始訓孩子,根本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。孩子則會覺得自己被誤解了而心里難過,而不善于表達的孩子即使被誤解也不會解釋。等到后來父母知道了實情以后,“既然不是那樣你干嘛不說???”還是會訓斥孩子。
晚上睡覺前,孩子叫了聲“媽媽”想要說點什么的時候,媽媽卻在心里想“這孩子又想拖延時間不睡覺了”,所以會沒好氣地對待孩子“干嘛”。因為媽媽的腦子里已經開始寫劇本了。“這孩子每天都不想睡覺,一到了睡覺時間就要這要那的,今天肯定也是這樣”。實際情況有時會和想象不一樣,不一定按照大人所編寫的劇本走。孩子可能是想和媽媽說別的事情卻挨訓了,也就沒法說想說的話了。
小熙的父母對于孩子的社會性問題很是擔心,孩子臉色稍微不夠明朗就擔心的不得了。父母觀察了孩子表情以后,也不問孩子就開始在腦子里編劇本了,“肯定是在學校和同學有什么事,總這樣下去可怎么得了啊……怎么辦?孩子會沒自信的……以后走人社會可怎么辦啊”等等數不清的想法。然后就會好像真有什么事一樣地問孩子,“你又和同學吵架了是吧?”而小熙即使回答說沒有,父母卻不信,“肯定有什么事兒,你還不說”,直到孩子發(fā)火了,父母才會停止追問??墒?,有的媽媽甚至會給別的孩子打電話確認以后才會罷休。而小熙則會想,“媽媽怎么每天都問我有沒有和同學吵架啊?”而如果孩子和朋友的確吵架了的時候,父母則開始把問題放大。明明是孩子之間的一點小事,卻弄得好像自己的孩子受了多大的委屈一樣,結果使得孩子與朋友之間反而出現了問題。而父母這時候卻會覺得自己的預感沒錯,“看看吧,我就猜到會這樣嘛”,卻不知道是自己的先人為主導致了問題的發(fā)生。這樣的事情會造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糾葛,最終使得孩子無法實現自律和獨立。孩子或是想擺脫這樣的糾葛而反抗父母,或是最終向父母妥協(xié)而很難實現獨立。
父母不要在腦子里編寫劇本,不要想當然。因為孩子的行動會隨情況的不同而不同。如果父母開始編劇本,而且還是消極的話,那么與孩子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。不僅如此,孩子每次都會覺得委屈,對父母產生不信任的感情。父母應摒棄自己想當然的想法,而去了解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,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,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事。即使父母的預感是正確的,也不要做出一副已經了解的樣子去追問孩子,而應該是采取詢問孩子的態(tài)度。